设为首页 | 添加到收藏夹
联系我们
站内搜索:

书法资讯

诗酒画茶 静远清新——陶洪君书法的禅味
作者: 来源:印象中国 发布时间:2013-12-7 点击数:

导读:一方“佛”字,姿态平和,笔圆墨润,端正庄严地静坐于我们的面前。仰目而观,顿如面对慈怀,心宇澄清。这便是品读陶洪君书法作品的突来感觉。



     一方“佛”字,姿态平和,笔圆墨润,端正庄严地静坐于我们的面前。仰目而观,顿如面对慈怀,心宇澄清。这便是品读陶洪君书法作品的突来感觉。假如还要对这片意境做一个补充,且看他的另一幅书法:“寄情山水之间”——那种清淡深远的意味,似便可让人倘漾其间了。
 



     书法与人心的关系,自汉代杨雄提出“书为心画”起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便不断被历代文人大家提起,形成书道至重的一条规律:书法是人的心意的天然表达,是人的内心的纯真意态。只是在很长的时间里,人们未说清这种意态的表达究竟来源于何处。出于对文字神圣的敬畏,人们总爱将书法归结为一种由不可知的力量指使的活动,觉得它纯粹是一种神到天来——当然,这种认识在古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。中国历来有“苍颉造字,天雨粟,鬼神哭”的传说,人们普遍地敬畏字纸,更不要说崇拜那些能书写文字的人了。世界上有多种文字,唯独汉字的书写方法受到人们如此重视,乃至成为一门生生不息的艺术,其中缘由正是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“天人合一”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这与禅的精神又是一致的。因为禅的观念进入书法范畴之后,很自然地便将书法与人的本心直接联系起来,与书圣大家不谋而合地在书法中提倡表“意”。“我心即佛”、“以心传心”。在禅宗看来,外在的万事万物不过是我心的外化罢了。所以古人看待书法,并不仅仅是把它看成点画的书写技巧,而是认为它体现了天地万物的精神——道,透露了大自然的生命信息。由此看来,书为心意,书品即人品等等论述,就显得十分贴切了。
 
     作为一名书法界的后起之秀,陶洪君的书法深得中国传统书道的真髓。其字结体平正,笔画圆润,面目清丽,秀中蕴力,于中可见其书写时的天然心态,以及内心的平静安逸,绝尘脱俗。这一点,在当今繁华浮躁的社会和追怪逐异的书界里,尤其难能可贵。
 
     禅的本义是沉思,以禅之意,排除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干扰,使意识集中到一种单纯的、空明的“本心”状态,通过让“本心”的领悟归复到清净的佛性中,其所谓唯有禅境才是人生至境。机缘巧合的是,书法这种不着物象、纯粹人为的线条,不依傍一切自然物象的抽象的形象恰恰有助于参悟禅机,较之借助于其它的艺术形式更为得心应手。因此,精于书道之人,入得至境,便入得佛境。禅僧可朋《观梦龟草书》诗中说:“兴来乱抹亦成字,只恐张颠颠不知。”在他们看来,既使张旭的草书,还处在“人为”阶段,还是作为一个技巧纯熟的书法家的事,其终极的目的还是写字,而禅僧却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,他们所追求的,是隐藏在草书书写中的直切本心的启示,其中寄托遥深之状,远远超越了处在“人为”境界的书家。
 
     苏轼说过:“吾书曾不佳,然自出新意”。 (《评草书》)苏轼认为,“意”即是“心”,重视“心”的作用,只要通“意”,就可以摒弃所有的法则。而书法的优劣,不是要对某家书法模拟的精到,而在于书法家能否“出新意”,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态。在这一点上,陶洪君意摹心追,早有参悟。凡了解他的人,都知道他在书法习字上从不像一般人那样标榜“笔山墨海”、“十年苦临”,而是意会神追,天然成新,正应了苏轼那首诗:“吾虽不善书,晓书莫如我。苟能通其意,常谓不学可。”(《次韵子由论书》)陶洪君书法所关心的,正是书法与个人心意之间的最大默契。
 
     既使是不懂禅学的一般人,也会有这种感觉,就是面对一幅好字,有一种說不出的快感。无论是狂来轻世界,醉书酒一杯,还是座有清茶梵音长,历来艺术家追求的创作最高境界,无非是摆脱外在的束缚,创造出最切近人的本质的艺术作品来。借助于禅的直悟本心的力量来完成书法的创造,达到在进入创造时摆脱外在束缚、净化灵魂的目的。在书法家说来,只有这样的自我净化,才能与书法艺术直切生命本源的独特功能达到深层契合。

版权所有 中国国家书画网 2013-2015
电话:010-57283280 传真:010-57283282
网址:http://www.gjshw.cn 电子邮箱:zggjshw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