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六七年前我就关注李继的油画作品了,那时他才二十出头,从他尚显稚气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画、生活独道的感受和运用画笔具备自家语言的内在潜质。
李继的油画作品具有中国意味、乡土生活气息和自我性情的表现。早在其2006年创作的系列作品《肉》、《早市》就初见端倪,通过画作可以感受到李继对于生活的感悟,并将生活元素物化为色彩的绘画语言,色彩表现的我化提炼很有意味。我尤其对具有现实叙事性《早市》画作更为喜爱,这幅画作是李继大学毕业时创作的。作品描绘和刻画了城郊早市屠场一角,作品人物组合的布置、表情动作的描述,即就是远处的清扫者、背对画面的劳作者、向画而立与两人论价者都翊翊传神、呼之欲出。人物在画面的分布经营上居于画面中部稍向里,虽然人物在画中的份量不大,但劳作场面、热闹繁忙的气息扑面而来,组织画面的感觉有诸如徐悲鸿《愚公移山》画作的感受。另外还有《泥墙》,虽然人物很少,只有三个人物,但画面的生活味道更为醇久,耐人回味。作品选材、构思、色彩运用、画语锤炼都显示了他卓立不群的才华。2006年以后李继再很少涉及人物题材的创作,但我还是对他这类作品有更多的期待。
2006年以后李继转为风景创作,风景画他更能体现作者的意趣,写意和抒情性更为强烈。2007、2008年李继创作了《城市雪景》、《秦镇小景》、《街景》、《靖边村景》以及《泥墙》等系列作品。前三幅作品是具有丰富写生意味的创作初探。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李继从写实性向写意性的转变。我以为李继的作品无论小品还是巨制俱能抓住画眼,其写生小画在表现意趣上更淋漓酣畅,大画运用色彩笔触、动静关系营造画面的叙事情节,不事雕饰、看似平直平铺,更增强了画面的乡土生活的原汁原味。
2009、2010年《果蔬》系列作品的尝试展现了李继对油画表现语言的中国化探索。《白菜》、《南瓜》等作品有赵之谦、齐白石等果蔬画的意蕴,《华山》、《秦岭》、《山之系列》等作品更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语言特色。李继油画作品对油画的中国化语言探索表现是具有创新意义的。《山之系列》广泛吸取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,构图上大有宋宫廷院画的语素,在山石的表现上汲取了明清山水画家的水墨晕染皱擦笔触,特别是其中线条运用了中国书法草书线条,画面线条利用书法线条的弹性、柔性和多变性,使画面气运生动,风生水起。用油彩表现具有中国画的意蕴,为油画开一新格,这在传统油画家作品里是十分缺乏的。同时李继山水画作呈现的生命态势尤令我称叹。西方一些大师也有个性生命的表现经典作品,但在大众的层面、普世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显然是缺乏的,他们更多的是独乐独善。李继《山系列作品》具有表现道的层面,这组作品的大体量也较通常意识上的风景作品给人更多感触,创作也迈入了借山水表述生命特征更深的层面。
2011年他的作品表现的很轻松和安逸,主要有《姚儿沟村外》、《皂角树》、《山村人家》、《桐花》、《山村》,就连《阴天》也画的那么明丽爽朗,笔触欢快。这一年他成了家,这是人生旅途多么幸福和快意的一件大事呀,这个时期的《本草纲目》系列也画的草绿花香、喜气溢纸。
2012、2013年李继回到油画主体的探索和变化上,他再次突变创作,更注重了油彩的表现探索,在色彩和笔触上更着意大笔触、大墨团的探索。作品《终南山下》、《华岳笔意》水墨淋漓,如果说油彩是华丽耀眼,水墨是氤氲含蓄,李继的这类作品把油彩表现的水墨淋漓。山脚下小树林雾濛潮湿的露气仿佛可以触摸,是用来对林风眠作品的体味,这在李继2012、2013年的作品中尤显突出。《太行山下》、《山石俊秀》、《华山远眺》用带破坏性过分的大色块粗线条表现山石气概,都是十分有前卫性的探索。
连续多年阅读和欣赏李继的作品,他敢于彻底干净抛弃以往的初显成熟的画风,这无疑于置自身于死地而求重生,而且他敢于进行大体量多组合的系列作品尝试,这是需要巨大的自信和文化支撑。李继的这种舍弃是具备成为大画家的根本,也是唯一底线,如果没有舍弃绝不可能产生蜕变的新生。
对于李继来说,目前用他的作品谈论风格还为时尚早,也毫无意义,只要他坚持他中国式的意味,坚持描绘真实生活感受,恣肆表现个性潜质,他作品自然就形成了其自备的风格样式,这或许就叫风格,或者说叫形成风格的点。我希望李继具有更多这种点化的风格样式,但我不希望看到李继以一种点式线化了的风格,这也是时下令人作呕的所谓风格样式。因为这种没有生命,没有蜕变和重生的风格就如同毫无作为、坐以待毙的人,这种没有感触和意义的活着比宣判一个生命结束还要令人惧怕,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呀。